国家公园建设 让大熊猫的家园更加美丽_前沿热点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3-06-25 16:01:15
——大熊猫国家公园系列报道之一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大熊猫,我国特有物种,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孑遗物种之一,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珍稀物种、旗舰物种和明星物种,其足迹曾遍及我国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在度过漫长而严寒的冰川期后,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加剧,大熊猫的栖息地逐渐缩减至川陕甘三省的六大山系,一度濒临灭绝。

根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我国目前共有野生大熊猫1864只。其中四川省1387只,甘肃省132只,陕西省345只。大熊猫野生种群发展较为稳定。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有圈养大熊猫698只。这是我国持续深入开展大熊猫保护取得的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资料图)

几十年来,我国通过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化放归,开展合作交流、文化宣教和建设国家公园等措施,有效地开展大熊猫保护工作,为大熊猫及其同域的物种建立了完整、连续、广阔的家园。

就地保护是遵循保护物种及其栖息地原真性、完整性,在物种的原产地对物种及其栖息地开展保护的方式。

1963年,我国在四川、甘肃建立了卧龙、让水河等第一批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上世纪70年代,新建了陕西佛坪,四川唐家河、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这是大熊猫就地保护的最早保护形式。

1992年,我国启动“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以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重点,通过完善已建立的1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新建14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的32个县内建立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管理站,建设大熊猫保护走廊带,初步形成了大熊猫保护区网络。

2001年,我国启动“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通过在保护区外的55个大熊猫分布县内各建1个管理保护站,建设17条大熊猫走廊带等措施,使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大熊猫分布区扩大并连成片,为大熊猫繁殖和基因交流创造条件。

我国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大熊猫栖息地条件明显改善,野外种群逐步恢复。保护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从139万公顷增长到258万公顷,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数量从15个增长到67个,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和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野生种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长到1864只。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事业达到历史新高度。”国家林草局驻成都专员办王森表示。

2021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总面积2.20万平方公里,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秦岭五大山系,是大熊猫野生种群的核心分布区。大熊猫数量以岷山山系最多,邛崃山山系次之,大相岭、小相岭和秦岭山系数量较少。国家公园内有野生大熊猫1340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 71.89%;栖息地面积1.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栖息地面积的 58.48%。

长期以来,栖息地破碎化给大熊猫的生存、繁衍带来威胁,造成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为33个局域种群,有24个局域种群具有较高的生存风险。同时,大熊猫保护管理面临着保护机构不健全,权责关系不顺,保护力量不强,保护工作与社区发展缺乏联动等问题。

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有利于增强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协调性和完整性,实现野外局域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保障大熊猫种群稳定繁衍;有利于加强大熊猫及其伞护的生物多样性和典型生态脆弱区整体保护,打造国家重要生态屏障,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有利于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好跨地区、跨部门的体制性问题,实现对山水林田湖草重要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保护;有利于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

四川省宝兴县有大熊猫国家公园第一县之称。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宝兴县总面积2545.53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81.7%,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1884.52平方公里,一般控制区面积661.01平方公里,涉及全县所有7个乡(镇)29个村。

宝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大熊猫国家公园宝兴县管护总站副站长周聪说,宝兴县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一套标准”强保护,“四化”打造公园样板(园地共建一体化、公园标识规范化、公园管护智慧化、公园治理法治化),推动“三个转变”(变“伐木工”为“护林员”变“伐木工”为“护林员”、变“受害者”为“受益者”、变“局外人”为“当事人”),做好“四篇文章”(生态经济文章、红色教育文章、绿色建材文章、飞地文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宝兴建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和世界生态教育样板。

宝兴县邓池沟管护站位于宝兴县大熊猫国家公园第二号界碑处,管护区域总面积9385公顷,海拔由西向东北逐步增高,最低海拔1600米,最高海拔3800米,森林覆盖率达到99%。

邓池沟管护站巡护员龚庆康告诉记者,他们巡护人员有5名,每天的任务就是对管护区域进行全覆盖的巡护,有时当天回不来,还要带上干粮,现在人们保护意识强了,对野生动物都采取保护的行为,已经没有非法捕猎事件的发生。

“我们宝兴县积极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勘界定标工作,共规划建设界碑、界桩、功能区桩、电子桩等1128个,已完成938个(其中:电子桩931个),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重要节点设置标识标牌34个,进一步提升大熊猫国家公园可视化和认同感。”宝兴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云鹏说,按照“人退兽进”的原则,他们动员村民主动退出核心区,实行“景区+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了“共建共管共享”示范社区,构建“农业+旅游业+公园建设”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川省荥经县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南部片区,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荥经县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荥经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主任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共建共管共享委员会,实体运行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共建共管共享服务中心,大熊猫国家公园警察大队、熊猫检察室启动组建。还设立了以县长任站长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管护总站,下设大相岭、牛背山2个片区管护站和15个基层管护站点,成立安靖、泗坪、荥河、牛背山、龙苍沟5个入口社区办公室。

荥经县47%的国土面积纳入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如何保护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确保大熊猫等野生动物能够更惬意的生活是荥经县的首要任务。他们累计筹集资金10亿元,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有序退出小水电站23家、关停矿山65座,关闭小木材、小石材加工厂57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由86.4%上升到98.1%,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多年保持全省第一。

“我们管护站拍摄到了野生大熊猫带着孩子出没的画面,还有黑熊、野猪、羚牛、林麝非常多的野生动物。您看在这个红外相机里就有毛冠鹿的身影。”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泥巴山大熊猫廊道宣传保护管理站,负责大相岭科研监测的宋心强对记者说,为了加快泥巴山大熊猫生态廊道建设和栖息地修复,加强大相岭山系、邛崃山系大熊猫局域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他们累计改造栖息地5000余亩,补植本土阔叶树种44000余株。他们的科研团队,布设了红外相机232台,收集了11只大熊猫个体的DNA信息,建立野生大熊猫遗传信息库,拍摄到除大熊猫外的四川羚牛、林麝等52种鸟兽。

“大熊猫是典型的伞护种。保护大熊猫就像撑开了一把大伞,使其栖息地上的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及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形成了相生相成的互利共生关系,提升了大熊猫所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让野外大熊猫种群壮大的基础愈加坚实。”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党支部书记吴代福说。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后,四川、甘肃、陕西三省都非常重视,各显其能,因地制宜,为国家公园建设贡献了各自的智慧,下一步我们要组织三省进行交流,将各自形成的好经验好方法推广到整个国家公园。”王森说。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3 华夏品牌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